“衣袍縫補好似霜花,干凈整潔不染塵沙。為官當(dāng)如施堯臣,清廉如水報國恩……” 臺上明代順天府尹施堯臣清廉為官的故事贏得了臺下觀眾的熱烈掌聲。
一位距今400多年的古代官員清正為民的故事,為何能搬入現(xiàn)代戲曲舞臺,令人稱贊?此事,還得從故事主人翁施堯臣說起。施堯臣(1514-1606),字欽甫,號華江,安徽青陽人,明嘉靖進士。初任浙江蕭山知縣,后晉升吏部尚書郎、開封禹州知州、吉安知府、布政按察使,累擢順天府尹。
施堯臣祖上為春秋魯國施父之裔,漢時卜居青陽楊田。施氏家族治家嚴(yán)謹(jǐn)、崇文重教、勤儉謙和,因此歷代子孫為官宦儒士者甚多。自宋到清,施氏一共出了十七位進士,可謂人才輩出,至今流傳著“兄弟四進士、一家三書院”的佳話。
嘉靖二十九年(1550)施堯臣考中進士,次年便出任蕭山知縣。上任時他僅帶一名隨從,身穿布衣草鞋,徒步700余里赴蕭山。蕭山地處杭州以南,北臨錢塘江,水陸交通便捷,屢遭倭寇劫掠,當(dāng)?shù)匕傩丈钍芷浜?。?dāng)時,蕭山就修建城墻御倭一事,有人主張,有人反對,兩派對立,群情各異。為此,身為知縣的施堯臣以頗具遠(yuǎn)瞻性的眼光,分析了蕭山是浙東地理要害、地方藩省門戶、州間通道咽喉的防御重要性,堅定重建城墻,御敵安民。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一月,施堯臣全力籌措資金,重建縣城城墻,深挖護城河,期間無論是刮風(fēng)下雨還是冰天雪地,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他都身先士卒、不辭辛勞,現(xiàn)場協(xié)調(diào)解決困難,督導(dǎo)城墻建設(shè)質(zhì)量。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在當(dāng)時沒有現(xiàn)代化設(shè)備的條件下,整個工程僅用時5個月就完成。數(shù)月后,倭寇侵襲蕭山,城墻牢固,戒備森嚴(yán),蕭山軍民憑城抗擊,敵人一無所獲,有效地阻止了倭寇內(nèi)侵,使得城內(nèi)商賈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此舉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施堯臣調(diào)離蕭山的時候,當(dāng)?shù)匕傩赵诔菐?zhèn)倉橋邊修建了一座施侯遺愛祠,以表示對他功德的紀(jì)念。
施堯臣在任開封禹州知州時,天荒地災(zāi),糧食歉收,面對饑荒,他不忍心向百姓催捐追稅,又不敢違背上制。施堯臣以庫存貯銀暫替百姓代納捐稅,對百姓一半豁免,另一半則由老百姓“打白條”,等來年豐收時再補上,解了百姓燃眉之急。施堯臣這種心系群眾,為民解憂,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木?,詮釋了他為官做人的高尚品行。在任順天府尹期間,他經(jīng)常微服出行,察訪民情,先后上書數(shù)千言,歷陳弊政惡習(xí)之害,建言裁減宮中冗員,減輕民間賦役徭役。他在《江西歸入門對九華》詩中寫道:“百年道義謝殷勤,蒼翠依然護水云。寡合唯君最知己,相期端不負(fù)平身”。
施堯臣“立身廉潔”,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吏治”上,還表現(xiàn)在他的“治家”中。萬歷己卯年(1579)秋,施堯臣任順天府尹,他主動選擇僻靜的地方居住,遠(yuǎn)離城市喧囂,自己專心為政,同時要求家人不準(zhǔn)接受私人宴請和禮品,防止“裙帶風(fēng)”影響他的廉潔品性。對此,朝廷十分欣賞施堯臣妻子對丈夫的理解與支持,誥封正二品夫人,成就了“妻榮夫貴”的一段佳話。告老還鄉(xiāng)后,他隅居村里,與鄉(xiāng)鄰恂恂相親,終日以詩文翰墨自娛,從未涉足當(dāng)?shù)毓俑徊?,杜絕請托與請求。萬歷丙午年(1606年)九月施堯臣逝世,享年93歲。世人被他的清廉所感動,說:“元老碩德,其祿位名壽,世所罕有者,是應(yīng)有報”。
“宦游三十余載,歷官二十余任,床頭終無半文,心性如秋水同清?!边@便是施堯臣一生勤政為民、廉潔奉公的真實寫照。